八八水災受創最嚴重的是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所經鄉、村,當地居民、專家學者與媒體均有聲音質疑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劃是重創災情的幫兇,經濟部水利署雖然極力否認,但從其計畫內容及環評過程,應可看出端倪。
此引水工程計畫在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的荖濃溪上興建攔河堰,並以鑽炸方式開挖穿越阿里山山脈的東隧道、穿越楠梓仙溪(旗山溪),再鑽炸開挖另一西隧道,共長14公里,以便將荖濃溪水引至曾文水庫。吾人均知開挖隧道勢必產生巨量廢棄土石方,如何處理?勢必成為挖築隧道外的另一項嚴苛挑戰,而水利署選擇最簡單的方式—堆疊在河岸高灘地。另外,引水路徑開挖的隧道經過五條斷層、三個破碎帶,在不斷地鑽炸震動之後,是否促使山坡表土更加鬆動液化,亦值探究。
此計畫在2003年通過環評後,當時選定荖濃溪攔河堰址因為颱風水災的沖刷,發現無法興建(可見選址的輕率),於2007年變更計畫,將堰址往上游移400公尺;同時以「農地改良」為名,計畫將部份土石方在那瑪夏鄉的46筆山坡地保育區土地(其中44筆為農牧用地),面積達19.7公頃,填土墊高。但吾人試問,填土墊高是因農地受污染或貧瘠須改良,或是位於荖濃溪沖積的低潌新生農地,須予墊高?抑或僅僅為了消化剩餘土石方?環保署審核此變更計畫,今年(2009年)2月9日在第2次專案小組會議時,便有意要求重做環評,但水利署以工程早已發包施工,恐影響工期及國賠為由,希望能免重辦環評,雖然最後環保署在4月27日的第三次專案小組會議,基於堰址上移400公尺、新增取用伏流水,與附屬設施由左岸移至右岸等變更,有加重環境影響之虞,要求重辦環評。至於以「農地改良」為名行消化剩餘土石方之實,填土墊高山坡地保育區土地是否影響行水區與填土區邊坡穩定性等地質環境因素,則另案提出申請變更。但水利署仍無法接受,於5月12日向環保署提出申復,在6月24日的舉行的第178次環評大會,環保署竟放水同意水利署申復,再退回專案小組審查。至於水利署擅自變更設計違法施工部分,環保署則遲至7月始前往檢查,風災發生後才急忙開罰,但為時已晚。
對照本次八八水災,與此越域引水計畫所經之處:桃源鄉勤和村、三民鄉民族村、下游甲仙鄉小林村與那瑪夏鄉的慘重災情,針對上述疑雲,政府(或監察院)應該要給一個完整的調查報告與交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