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蒼茫

Example 10 - Another Advanced Example

  • 對於一個涉及拆除323戶,影響近半千餘人口(近半是高齡老人)的建設計畫,任何有民主素養、人權法治觀念的政治人物,絕對會謹慎再謹慎、傾聽再傾聽

  • 環境永續

    政府拼經濟的腦袋最需要創新!如果連央行都僅能提出靠救房市或設立石化產業專區救經濟的方案,是否意味著整個政府(高層政務官)都已黔驢技窮,應該換腦袋當家了?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環保與經濟發展(演講稿)



一、經濟發展意義
(一)官方說法:增加GDP、稅收與促進就業。但實際情形呢?
(二)核心目的:提供人民衣食無缺、穩定、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
       簡單的說,就是「幸福」。

二、當前現象
(一)主計處將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從6.14%調高至8.24%,創21年新高→去年受金融風暴影響,基期低,結果失真。

(二)但同時貧富差距,也創歷史新高。
1.家庭所得(扣除政府社福補助),上下20%擴大至8.22倍(主計處統計)
2.家庭所得上下5%,更差距至66倍,其中最底層的5%,每戶平均所得只有新台幣6萬8千餘元。(財稅資料中心統計)

 報載今年(2010年)台北某百貨公司舉辦貴賓之夜,六小時創下8億多的消費奇蹟,貴婦刷卡買珠寶,一出手就是7千萬元。但窮苦人家,卻必須一家四口一餐共食一碗陽春麵。即使一般薪水階級,十年來的薪資成長扣除通貨膨貨之後,實際上也是負成長,真正窮忙一場。

3.另依中國時報2010年8月28日的社論所載:「…不論主計處或財稅資料中心的統計均有盲點,前者主要透過問卷調查,訪問一萬三千多個樣本,但實際上很難訪問到真正的富人與窮人,問卷內容也不包括大筆買賣房地產交易與進出股市獲利的所得;財稅資料中心以五百四十多萬納稅人「課稅所得」為主,而資本利得、海外所得均不在報稅範圍內,因此這兩項統計均嚴重低估了貧富差距的真實情況。至於內政部貧窮家庭統計,截至今年第二季止共有十萬八千戶,貧窮人數達廿六萬多人,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不過這項統計不包括因產業外移或競爭力不足,有工作能力卻找不到工作的新貧一族;以及低技術、低薪資且被排除在政府低收入補助標準外的近貧一族。保守估計,國內新貧與近貧一族逾百萬人,這些看不見的窮人幾乎無法分享到經濟成長果實。…」

(三)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失業率無法有效降低。
(四)透過促產條例、產創條例的租稅惠優與各種獎勵補助,政府負債年年攀升,也創歷史新高,稅收卻不升反降,且受薪階級占整體稅收來源比例,卻逐漸升高,甚至已破50%。
(五)每戶與每人可支配所得亦遽減破紀錄。

三、背後原因:可以用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所寫的二本「書名」,可以說明一切:
(一)當企業家併購國家(經濟新潮社出版)→企業綁架政府,產業政策被大企業著牽鼻子走,盲目、雜亂無章,因而未針對台灣地狹人稠、自然環境資源極為有限但人力素質佳的特性,聚焦有高競爭力的核心產業。

(二)當債務吞噬國家(天下出版)→對企業減稅但卻大規模舉債必然的後果。
1.台灣是全球少數對資本利得免稅的國家,加上不斷替富人減稅,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
2.政府不當減稅的後果,造成稅收減少,財政更加拮据,只好每年大規模舉債。
3.內政部官員甚至不諱言「台灣真正的問題是,永遠課不到有錢人的稅。」

四、為什麼要環保?「血科技」、「偽科技」背後的真相:
此部份,筆者不須多言,僅用以下幾份政府委託的研究報告內容,即足說明一切。
→我們要犧牲弱勢人民的健康換取企業大股東的財富嗎?

(點圖可放大)





























五、結論:
(一)統計數字固然已呈現一定的現象,但數字背後隱藏的結構問題,包括失衡的產業結構、資源分配與稅制的不公,才是更重要、更令人擔憂的問題。
(二)台灣政府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的方式與內容,有很大的弊病。
(三)試問,如果經濟發展的果實,無法由全民共享,甚至,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後遺症(包括罹癌),卻必須由弱勢的人民來承擔,此種經濟發展,有何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