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蒼茫

Example 10 - Another Advanced Example

  • 對於一個涉及拆除323戶,影響近半千餘人口(近半是高齡老人)的建設計畫,任何有民主素養、人權法治觀念的政治人物,絕對會謹慎再謹慎、傾聽再傾聽

  • 環境永續

    政府拼經濟的腦袋最需要創新!如果連央行都僅能提出靠救房市或設立石化產業專區救經濟的方案,是否意味著整個政府(高層政務官)都已黔驢技窮,應該換腦袋當家了?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政府拼經濟的腦袋最需要創新

本文亦刊載於2015.10.15民報]專欄
每逢經濟景氣快速下滑,政府總會說要救經濟,而端出的振興經濟方案,總是不問經濟不振、景氣低迷的實質原因,千篇一律的不外乎減稅或未經仔細評估便橫空而出擴大公共投資或國家重大建設計畫。

 媒體頭版斗大標題報導台灣出口連8月衰退,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最慘。面臨如此景氣低迷情況,行政院接連拍板釋出預算經額高達5000億元的「台鐵10年重建計畫」,以及修改《產業創新條例》,讓海外投資收益回台實質投資免稅、研發投資緩徵、汽車汰舊換新抵減貨物稅、企業留才的員工分紅入股緩繳稅5年等減免稅優惠方案。

但類似情形,過去不知重複多少次,後來的經濟景氣回升,究竟真的是因為政府的振興經濟方案成功達陣?抑或僅是大環境景氣循環使然?政府可曾認真地客觀探討分析過?


先談105000億元的台鐵重建計畫,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上周甫初審通過交通部105年度預算,其中即有「台鐵整體購置及汰換車輛計畫(104-113年)」997.3億元的經費編列。但行政院認為台鐵不僅要汰換老舊車廂,更應進行脫胎換骨大改造。因此,宣稱「台鐵10年重建計畫」,預計從基礎設施建設、營運行車安全及服務品質、人力培育、財務結構合理化等四大面向進行轉骨方案。

文案動聽,但近十幾年來,台鐵陸續捷運化、雙軌化、電氣化、高架或地下化,以及進口新車種與新車廂,早不知花去多少公帑?迄今的經營績效,不滿聲浪仍不絕如縷。行政院要拍板這幾乎與興建高鐵經費相當且勢必要舉債支應的105000億元預算,是否應該完整公開計畫內容、其規劃邏輯、效益、償債財源與評估依據,以供納稅人民檢驗?尤其償債財源部分,是否伴隨土地開發?有多少如彰化扇形鐵道、三井倉庫般有高度文化資產價值的台鐵場站與周邊設施,會因而灰飛煙滅?

至於見諸媒體報導內容的減稅方案,根本就陳腐的減稅刺激投資的老舊思維。從過去的經驗看,減稅所釋出的利益,最後幾乎均由企業經營者攫取,鮮少反饋至企業員工,更何況是社會大眾。

以源自美國的2008年次級房貸風暴為例,美國聯邦政府為解救此次金融風暴,透過「經濟穩定緊急法案」高達7000億美元的紓困與擔保,來挽救一些大到不能倒的美國金融業。但這些金融業高階經理人,對於12年後,透過紓困與降息而來的短暫獲利假象,未先用於打消呆帳或提高準備金,便先不知羞恥地先發給自己分配巨額紅利。

再返觀台灣的金融營業稅,政府為因應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於1999年將實施逾50年的稅率,由5%降為2%(另有一段時間,銀行本業營業稅直接降為0),並同意金融業收取各種服務手續費,目的也是希望藉此讓金融業可以將減免的稅賦用來打消呆帳或提高提存準備金。於2010年全球次貸風暴逐漸平息後,金融業獲利快速回升,每家金控每年獲利動輒近百億元至數百億元。於政府計畫將金融營業稅調回5%時,仍遭到金融業公會許多阻力,直至201464日才修法成功,自同年71日起實施,但金融業聲明是對政府財政困窘的共體時艱,10年後落日回2%。

儘管近幾年金融業獲利豐厚,但新進員工起薪快速降低,全體員工工作量日漸增多,而且在金融業整併過程,未減少營業成本、增加併購價值,併購前對其員工的「優惠勸退離職」與併購後的「逼退」,始終不遺餘力。金融業如此,其他產業也不例外,甚至進一步動輒強迫員工休無薪假。可見無完整配套與稽核措施的單純減免稅賦,未必真正帶動淨增投資,但卻可以十分確定利益幾乎落入企業經營者口袋。

此外,稍早前,央行總裁彭淮南也針對此波景氣下滑提出救經濟方案,先放寬房貸管制,繼之呼籲仿照新加坡的裕廊石化工業區(填海造地所興建)興建石化產業專區。顯然央行並未記取高雄的石化管線大爆炸所造成嚴重傷亡的慘痛教訓,以及無視高雄石化工業與雲林六輕的污染,對當地居民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如果連央行都僅能提出靠救房市或設立石化產業專區救經濟的方案,是否意味著整個政府(高層政務官)都已黔驢技窮,應該換腦袋當家了?

筆者認為需要轉骨的,恐怕不只台鐵,首先是,政府紊亂無序的經濟政策。其次,如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所說,應該翻轉過往普設大學淪落至今招不到學生的窘境,找回技職教育訓練,從頭培育工藝研發與高等科技研發人材;第三,責成過去僅會盲目胡亂畫工業區拼經濟的經濟部工業局,徹底盤點台灣企業產業型態、群聚類別、評估實質競爭力以及台灣環境資源條件等,再透過租稅誘因,擬訂策略引導調整產業結構。

幾乎篤定當選明年總統的民進黨蔡英文主席的經濟產業政策,怎麼看都模糊不清。改變,應從自我要求開始,不能老是為了獲得更多選票,多方討好各類選民,而對可能有不同意看法的政策或議題,避重就輕式發言,請加把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