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蒼茫

Example 10 - Another Advanced Example

  • 對於一個涉及拆除323戶,影響近半千餘人口(近半是高齡老人)的建設計畫,任何有民主素養、人權法治觀念的政治人物,絕對會謹慎再謹慎、傾聽再傾聽

  • 環境永續

    政府拼經濟的腦袋最需要創新!如果連央行都僅能提出靠救房市或設立石化產業專區救經濟的方案,是否意味著整個政府(高層政務官)都已黔驢技窮,應該換腦袋當家了?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文化創意並非來自園區土地開發

本文亦刊載於104.05.07《風傳媒》評論


日前台北市政府都發局長 林洲民感嘆,台北市2005年至2015的文創園區都是假文創,華山藝文特區僅有餐廳+餐廳+餐廳、松菸文創僅有百貨商場+旅館不談。不僅文創園區,這些年來,台北市無論是透過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機制發包出去的「公共建設」,無論是交通轉運站(如台北車站、北市府)、場站聯合開發(如小碧潭站美河市、忠孝復興站SOGO、內湖站商辦豪宅大樓)、其他如停車場公共設施(如三創),最後都完全走樣成百貨商場、飯店旅館、豪宅與餐飲。問題所在,人的因素應該遠高於制度。

由於百貨商場、餐飲及旅館的經營坪效,相較而言,絕大部分遠高於原住民、工藝師傅、藝術家或展演者的手工藝品、藝術創作或表演內容展售的經濟效益,所以,縱使有少數一開始勉強能側身在如華山藝文特區或松菸文創園區,不出幾年,也因為再也付不起屢屢調漲的租金,而含淚遷移,讓勉強點綴其中、使文創園區名副其實的真正文創產品,從此消失殆盡。

文化,不容易定義,概括來說,應該一群人藉由共同生活,形成相近生活習慣、風俗民情與信仰。而其具體內容,則表現在與上述生活習慣、風俗民情與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牽連的文字著作、生活工藝與其他藝術創作之上,例如,縱使台灣油畫名家,相對受矚目的畫作都常也與其生長或生活有關的人、地、事息息相關。因此,談文化創意,似乎離不開在地風俗民情的脈絡連結與教育培養。

但所謂「在地」,指的絕不是土地的開發,偏偏各級政府對文創產業的想像,卻似乎僅認要劃定文創園區,一切便大功告成。於是,我們看到許多看圖(地圖)說故事的開發案,一再假藉文創、研發(雖屬工業研發,但也是一種創意研發)之名,進行炒地皮之實。璞玉計畫(改名為台灣知識經營旗艦計畫),明明就是農地變豪宅,為掩人耳目,不顧周邊已有許多尚未開發使用軟體園區,將14%不到的土地貼上研發產業專區,便想名正言順地將近半數土地變更為住宅區。

而台灣史上最大的土地開發徵收案-桃園航空城,除既定的第三跑道、自由貿易港區外,由原桃園縣政府規劃的蛋白區部分,由於區段徵收面不斷擴大,原本可以精準標定與航空、運輸相關的產業園區,變得無法滿足暴增的園區面積。為不讓後來暴增面積的園區顯得空洞不合理,桃園縣政府便開始編故事,一變再變、一改再改之後,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草案及時雨出現,於是該草案所規劃的智慧物流、國際健康、農業加值、金融服務與教育創新等五大創意產業,剛好配合政府政策貼上去。但因仍填不滿4000公頃的蛋白區,又再貼上文化創意園區、科技研發、雲端產業園區、旅館、百貨公司等。過去與現在相較,怎麼看都不會是同一顆航空城,過去是如何評估規劃?後來與現在又是以何種因素與基準評估調整?交通部、桃園市政府可敢說清楚、講明白?

月前行政院長毛治國宣示,仁愛路的原空軍總部舊址暫不開發,先依現狀規劃提供文創產業使用。政策方向非常值得肯定,但筆者建議,應有更具體規劃方案,切勿在步向華山藝文特區僅有餐廳+餐廳+餐廳、松菸文創僅有百貨商場+旅館的後塵。

藉此,建議行政院長與負責規劃執行的部會,重新反思我們應如何看待文化(尤其本土文化)?如何釐清文化創意的真正內涵?文化創意可以變成一項產業嗎?文化創意的商業化,會否限縮它的深度與廣度?如果文創可以而且應該變成一項產業,政府該如何鼓勵、提倡?是否應該從小學教育開始,直到大學教育,慢慢培養人民獨立自主的思考判斷與美學賞析能力、深刻認識本土文化脈絡與世界美術、工藝史。

簡單地說,文化創意,絕不會僅是文創園區的開發,而是出自人們對當地人、事、時、物的鑑賞、認同、理解、省思後反雛的結果。政府想大力推展文創,請對症下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