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蒼茫

Example 10 - Another Advanced Example

  • 對於一個涉及拆除323戶,影響近半千餘人口(近半是高齡老人)的建設計畫,任何有民主素養、人權法治觀念的政治人物,絕對會謹慎再謹慎、傾聽再傾聽

  • 環境永續

    政府拼經濟的腦袋最需要創新!如果連央行都僅能提出靠救房市或設立石化產業專區救經濟的方案,是否意味著整個政府(高層政務官)都已黔驢技窮,應該換腦袋當家了?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中科三期專家會議大騙局



參酌中科環評進度改寫原「專門騙人家的專家會議」一文



  從中科四期的廢水排放,到最近國光石化有關水資源、海岸地形衝擊、健康風評估與中華白海豚等特定議題,煞有其事地召開環保署長沈世宏沾沾自喜大力鼓吹的「專家會議」,但究竟能產生何種成效?從法制面及實際經驗觀察,早已難令人樂觀。8月17日一場中科三期七星農場開發案環評補做健康風險評估的專家會議,則讓環保署精心安排專家會議的騙局徹底被揭穿。


  首先,從法制面來看,專家會議在環評制度上,並無明確的法律位階或法規命令的授權依據。它的產生,是來自環保署自訂的「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專案小組初審會議作業要點」,此作業要點的第三點第四項規定「專案小組召集人得視個案需要,經主任委員同意,就特定環境議題召開專家會議。該會議得由本署邀請下列三方各推薦專家學者代表一至二人參加,由原專案小組召集人主持,與專案小組進行專業討論:(一)相關人民團體。(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開發單位。(三)直轄市、縣(市)政府或鄉鎮區公所。」;第七頁規定:「第四項專家會議作成之處理建議,應納為初審會議討論之參考。」

  由以上規定及台灣的政治生態可知:

一. 相關人民團體推薦的專家人數,永遠居於少數,有本質上的不公。

二. 究竟專家會議應進行到何程度?僅提出問題?或有權審查開發單位提出的對策能否釐清或解決問題?均無具體規定,容易淪為背書工具。

三. 即使做成對環境保護有利的「處理建議」,它的效力也僅僅是做為「初審會議討論之參考」而已,連對專案小組的初審會議都沒有任何拘束力,更何況是環評大會?

  其次,證之過去經驗,中科四期的開發案,在環評的過程中,也曾針對「廢水排放」問題,召開過專家會議,卻完全沒有釐清或解決廢水排放的任何問題。

       8月17日這場中科三期健康風險專家會議,大部分所有與會的專家認為中科管理局所提出的健康風險評估報告所引用的資料與說明錯誤百出、疏漏嚴重,除周晉澄教授直指根本應直接丟入焚化爐燒掉,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資深教授王榮德也直言不願替此報告背書外,其他專家也都要求補件後再審,因而打亂原計畫隔天提專案小組審查,再隔一天直接提環評大會予以表決通過的算計(已公告開會,嗣再取消)。環保署不知是否惱羞成怒?竟宣布不再召開後續專家會議,中科管理局補件後直接改開專案小組會議。對這些被各方推薦的健康風險專家毫無任何尊重,不僅徹底揭穿專家會議,根本從頭到尾就是一場騙局的本質。而且同月25日開完專案小組會議,一改再改的環評大會迅速訂在31日,行政機關可曾想過未來得禁得起司法再次的檢驗嗎?

  馬政府內閣,一再被批評過於偏重精英民粹,聽不到來自底層人民真實聲音的弊病。雖然表面上馬總統喊出要傾聽人民的聲音,苦民所苦,但所做所為,卻完全背道而馳。此點,北市府小內閣出身、言詞充滿精英傲慢的沈世宏,表現得最為徹底!

  其實,每一地區的環境狀況、資源條件,很多所謂的專家或開發單位所聘的顧問公司技師,充其量僅去現勘幾次,再蒐集測站固定、測點有限的監測資料,在實驗室「假設模擬」一番,做出一篇「隱惡揚善」的評估報告,即使日後再外聘其他專家審查,部份的當地特殊氣候環境條件,仍比不上經由百年世代傳承或幾十年生活經驗所累積的「在地知識經驗」正確可靠。但從幾次沈世宏的發言,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也代表著馬政府)認為庶民百姓是無知的,根本無法與專家對話,所以,一再想用「專家會議」,將最真實珍貴「在地知識經驗」(local knowledge),摒棄於環評程序之外。可笑的是,環評不就是要評估一個開發行為對基地當地與周邊環境的影響狀況,摒除來自於土地與長期生活經驗累積的「在地知識經驗」之後,環評制度還有「專業」可言嗎?

註:環保署中科三期專案小組會議於8月25日下午以7:6的投票比數做出有條件通過的結論建議,並臨時安排將於8月27日上午舉行環評大會審查此案,嗣因臨時湊不足委員出席法定人數,又改至8月31日下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