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下班時段,台北市出現了十餘年來罕見的大塞車,柯文哲因被塞在內湖科技園區而怒斥交通局限期改善。但柯市長之怒,顯然是因為自己被塞得動彈不得,而非感受到市民近幾月來因其「三橫三縱」政策所飽受的不便之苦。
1月22日下午6點,依筆者在濟南路、中山南路交叉口與愛國西路、中華路交叉口,共歷時1小時的親身塞車所見,除天冷、下雨、車多外(似乎另有新聞報導當時忠孝西路有交通事故),交叉路口完全沒有淨空,讓交通打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路口沒有淨空,則與去年3月柯文哲上任市長不久,即以安全為由,同意取消交通顛峰時段的員警站交疏導勤務有關。近日民怨沸騰,柯市府已決定恢復員警站交勤務,但目的是要加強取締違規停車,而非日益嚴重的搶快使路口無法淨空問題,有無對症下藥,仍待觀察。
近幾月來,真正影響台北市交通的,其實是柯市府正在進行的「三橫三縱」政策。簡單地說,該政策乃為化解不同交通工具爭道的危險,於是透過增加人行道寬度並在其內增設自行車道,以保護單車族安全與便利。乍看之下,似有道理,但爭道問題最嚴重的,不是在於汽、機車之間嗎?行人與自行車間固然也時有所見,但需增加那麼大寬度的人行與單車道嗎?為了擴寬人行道而縮減車道,並因而塗去最內側車道的禁行機車標示,豈非讓汽、機車爭道更加嚴重,以致可能更增交通事故?
加上所選定的「三橫三縱」(其實不只此6條道路,筆者所知,羅斯福路也正因此一政策而塞車),都是台北市主要交通幹道,因為施做此一工程而被迫縮減1、2個車道,再加上公車停靠上下乘客因素,嚴重塞車,顯然勢所難免。
早在柯市府貿然端出「三橫三縱」政策之初,即有簡舒培等不少議員提醒,恐增嚴重塞車反效果。分析此「三橫三縱」政策的根本問題,在於1.主要交通幹道原本汽、機車流即較大,尤其上、下班時段,往返台北、新北的車潮,有相當比例會使用到這些幹道,北市府為何選擇這些道路縮減其車道?2.這些主要幹道究竟有多少自行車常態性使用?有無較精確的統計數據?3.有無評估使用這些主要幹道的自行車,能否引導至鄰近車流較少的次要道路?
如今印證議員們事先提醒情形,迷信拍板定案的形式效率,而政策評估不確實且一意孤行的柯市府,是否該給市民們一個誠懇的道歉?能否重新評估有無再持續進行「三橫三縱」政策的必要?
近日飽受埋怨的柯文哲,日前異想天開進一步提出要借e-tag來監測交通大數據,以利提出交通改善方案。不知語出驚人之前,曾否問過其法務局長或法律顧問,將涉及用路人隱私的e-tag,從事其當初設置目的外的使用,難道不違法嗎?或者,柯文哲是要告訴國人,神是不受法律約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