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筆者為群學出版社《挑戰晶片》所撰寫之推薦序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是曾經頗為知名的電子產品廣告詞,意味著人類會為了生存或生活上的便利發明、製造或改善工具。但人性有善惡,人類此種製造並持續不斷改善工具的本能,在工業革命以前,尚看不出有任何不妥之處,然而,工業革命致使資本與透過資本所取得的技術快速集中,此後,科技研發的進展,不僅逐漸出現倫理上的爭議,也開始逸脫前述單純的目的。
「科技」或「高科技」,極易使一般人產生迷思,以為科技除了先進、光鮮外,也意味著乾淨與環保。但近幾十年來,人性醜惡貪婪的那一面,主導著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的話語權,於是資本家或企業為獲取最大資本利得,不惜於製造生產過程中使用對勞工、消費者有害的化學物質,犧牲工廠勞工安全與污染防治設備,並透過威脅利誘的手段向政府非法或不當尋租。因此可以想見,科技的真相未必光明,更非環保。而其中為禍最烈的是,資本家勾結政治權貴,打著新自由主義大纛要求政府去管制化,藉由尊重市場機制之名,放任大型資本企業集團暗中操控國內政策,行壟斷市場、剝削人民生存資源之實;假藉自由貿易、公平競爭之名,堂而皇之掠奪第三世界國家的自然資源,並強迫這些國家貸款購買非必要的軍、工業產品及設備,同時高價銷售其電子產品,讓第三世界國家幾乎淪為歐美跨國企業集團的經濟殖民地,以及工業、電子廢棄物的棄置場。
當然,這些歐美國家的有識之士也慢慢有所反省,並批判這些跨國企業的貪婪行徑。囿於國際壓力逐漸浮現,跨國企業的社會責任論述與要求逐漸形成,包括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多國企業指導綱領」(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由電子業界發起成立的電子產業行為準則(Electronic Industry Code of Conduct, EICC)、以歐洲品牌及零售商為主的商業社會準則行動(Business Social Compliance Initiative, BSCI)等等,要求跨國企業必須遵守相關企業社會責任。後來更有國際條約如規範有害廢棄物跨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Basel Convention)、保障環境決策資訊公開、公民參與決策及司法訴訟的奧爾胡斯公約(Aarhus Convention),以及歐盟的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
WEEE)與化學物質註冊、評估、授權及限制(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 REACH)法案。
但除非透過消費者施壓,否則這些規範的強制約束力量有限,而且這些跨國企業也非常懂得將他們應履行的責任轉嫁給通常位於開發中國家的代工廠商,而自己繼續享受過度高估的智慧財(產品規劃設計與品牌形象)利潤。舉例來說,時下最受普羅大眾喜愛的蘋果iphone、ipad,蘋果本身的毛利率都超過50%,但鴻海的富士康代工組裝毛利率卻都不到5%,而富士康為蘋果日夜加班生產這些熱銷產品,2010至2011年間,大陸工人疑似因壓力過重,發生連續跳樓自殺事件,連帶出現蘋果產品是血汗產品的質疑。蘋果的回應方式,也不過行禮如儀地由當時仍為營運長、現升為執行長的庫克(Tim Cook)率隊前往大陸富士康工廠查訪一下,要求郭台銘董事長必須遵守蘋果的供應商行為準則。但富士康因改善薪資所增加的成本,蘋果毫無買單或部分分擔的意思,逼得富士康不得不將部分生產線移往薪資更便宜的大陸內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