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不管誰當選 台灣政治都要協商
本文亦刊載於101.01.12《蘋果日報》論壇,原文標題為「肯定與支持協商式民主」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日前抛出她勝選後的行政院長不一定是民進黨籍,未來將會以「協商式民主」與「大聯合政府」的精神籌組新的執政團隊,讓朝野政黨之間及與民間少數弱勢聲音都有良性溝通管道及合作機會。消息一出,立即招來國民黨與深藍媒體的撻伐,此現象反映出藍營對民進黨可能與宋楚瑜領軍的親民黨或以王金平為首的國民黨本土派結盟的擔心。但此種結盟方式,充其量僅是「多數決民主」的「聯合政府」,稱不上是大聯合政府。至於「唐飛模式」則是連「聯合政府」都稱不上。相對於媒體熱衷於討論「大聯合政府」可不可行,令作者驚豔與肯定的是「協商式民主」的提出。
所謂「協商式民主」,是由美國比較政治學者李帕特(Arend Lijphart)所提出。其將當代民主分為「多數決民主」(majoritarian democracy)與「協商式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兩大類型,後者強調多元文化與社會多元價值間的統合協商,其重點在於傾聽、對話與溝通,而非容易流於以眾暴寡、增加衝突的多數決定一切。「大聯合政府」僅是協商式民主反映在政府組成結構的其中一環,真正可貴的是協商式民主本身。
台灣目前的政治制度屬於多數決民主,但朝野政黨的惡鬥,非但沒有隨著歷經兩次政黨輪替,民主制度運作的逐漸成熟而減緩,反而日益嚴重。拜扁家貪腐之賜,馬英九總統選舉大勝對手逾200萬票,國民黨也贏得幾近4分之3的立委席次。但完全執政之後,馬英九最為人詬病的是,決策圈過於狹窄,只有極少數的親佞可以聞問參贊,其他既使連國民黨中央黨部、行政院閣員,幾乎都只能事後知悉與被動執行已定政策的份,也因此一般人民、弱勢團體的聲音,除非社會輿論壓力大到讓這小圈圈的人不敢輕忽,否則幾乎完全被漠視。所以馬英九執政近四年的結果,從陳雲林來台時起,國旗形同違禁品;教授、農民及原住民等抗議陳情者一再被以違反集會遊行法、妨害公務或公然侮辱罪起訴或約談;媒體對有新聞價值的對象於不妨害其行動自由下在適當距離追蹤,竟然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立法、監察兩院的監督制衡功能完全喪失,民主自由大幅倒退。
台灣的民主,非如歐美國家有根深蒂固的傳統與歷史,加上兩岸關係與統獨議題,動輒使民主所崇尚的自由、包容與對話等精神,極易在政客的操弄下失去理性運作的空間,以及台灣目前單一小選區兩票制的國會選舉制度,剝奪小黨的參政空間,迫使社會多元意見幾乎僅能透過依附兩大政黨來發聲,讓台灣的民主基礎相對顯得脆弱。然而隨著時代潮流的推進,社會多元價值自主意識的高漲,不同的族群、文化、歷史觀、生活型態與經濟產業等所形塑的政治或利益訴求,勢必更加不同,衝突更形劇烈。因此,為了社會的和諧、多元價值間的共存共榮,「協商式民主」的實踐,在選舉頻繁、藍綠對立日益激化的台灣,顯得更有意義,也更加重要。
大選已進入最後倒數階段,蔡英文抛出此一議題,或有其競選策略上的考量,但作者仍願給予肯定與支持,並呼籲其應進一步說明如何讓社會多元聲音都能充份被呈現、被聽到與被討論,再以充份溝通協商後的最大共識為基礎擬定與執行政策的具體做法,以昭公信以及贏取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持。也期待任何一位新當選的總統都能實踐協商式民主,尊重多元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